跳到主要內容

經口氣管插管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(OSCE攻略)

經口氣管插管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(OSCE攻略)

簡單步驟
評估→給氧→防護衣→準備器材→執行→確認位置→固定

l   注意
1.         進門就是自我介紹、確認身分、洗手
2.         要做檢查就是洗手、拉門簾、請護理師

l   執行步驟
事前準備
1
自我介紹、確認病人身分、洗手
2
解釋目的及步驟
3
評估
l   IVO2monitor (建立靜脈輸液、測量血氧狀態、監測心電圖及血壓)
確認指引症及禁忌症
l   指引症
n   維持呼吸道暢通(若病人意識不好、GCS <9、呼吸道阻塞時)
n   避免吸入嘔吐物
n   給正壓呼吸及高濃度氧氣
n   清除痰
n   施行全身麻醉
n   PaCO2 >55 mmHgPaO2 <55 mmHg under room airPaO2 <70 mmHg on 100% face mask
l   相對禁忌症
n   頸部受傷
n   困難插管
n   嘴巴張不開
l   確認病人口中是否有異物或假牙
4
同理心(可能疼痛請忍耐及配合)
5
放平床面
移除床欄
Preoxygenation
先給病人氧氣,壓額抬下巴,使呼吸軸道線成一直線(sniffing position)
OK手勢幫病人蓋上非再呼吸型面罩(non-rebreather mask)並擠壓已經連上氧氣供給的人工急救甦醒球(bag valve mask, BVG,又因為常用廠牌被稱為AMBU),記得除氧袋必須膨起
l   成人擠壓速度約61
l   擠壓1/3~1/2,因為AMB大小約1300毫升,大人的潮氣量(tidal volume)7 ml/kg,也可以抓大概500毫升
https://reurl.cc/5l5G8v
l   目前血氧濃度SpO2 >94%,最佳100%


物品準備
6
穿戴防護衣、口罩、護目鏡、無菌手套
7
選擇適當大小的氣管內管(endotracheal tube)並插入通管絲(stylet),注意前端不可超出氣管內管
l   嬰幼兒1-2-3(1-2公斤選用3號,>3公斤選用4)
l   小孩(1-12)大小=(年紀+16)/4
l   小孩的記憶方式選用跟小孩小指一樣粗的氣管內管
l   成人(16-18歲以上)女性7-7.5號、男性7.5-8
7
將氣囊(cuff)打氣後洩氣以確認功能
8
將氣管內管前端塗上潤滑劑(jelly)
9
選擇適當大小喉頭鏡葉片(blade),長度約為嘴唇中間到耳垂的距離
10
組裝喉頭鏡(laryngoscope)並確認燈光


11
壓額抬下巴,使呼吸軸道線成一直線(sniffing position)
12
再次preoxygenation
13
移除假牙
執行
14
右手以食指拇指交叉法打開病人呼吸道
15
左手持喉頭鏡將舌頭由右往左撥開
並放入舌根處(或是會厭谷epiglottic vallecula, /vəˈlɛkyələ/)
紅色箭頭為會厭(epiglottis),黃色箭頭為氣管入口

16
將氣管內管滑入黃色箭頭位置,放入約20~23公分
l   當移除NRM時,開始憋氣,當你憋不住的時候就該停止插管再次preoxygenation30~60
l   如果要計算時間大概20~30秒內要完成
17
10毫升空針打起氣囊(cuff)並移除通管絲(stylet)
18
將食道偵測儀器(esophageal detector device, EDD)壓扁放到氣管內管上,若膨起則放置位子正確(因為只有肺部才有空氣)
19
l   ambu聽上腹部左肋骨邊緣處(),聽到空氣聲立即停止並移除氣管內管
l   ambu聽左右肺底和肺尖是否有呼吸
l   共聽5個點
20
二氧化碳偵測器若從紫色變成黃色,代表有偵測到CO2
21
固定氣管內管
22
將防咬器放在上下排牙齒間
23
接上呼吸器
24
確定病人牙齒牙齦狀況良好
沒有出現嘴唇發紺的情形
事後處理
25
洗手並正確丟棄物品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鼻胃管置入nasogastric tube insertion (OSCE攻略)

鼻胃管置入 nasogastric tube insertion (OSCE 攻略 ) 簡單步驟 : 解釋 →保護隱私→坐起身→準備工作→插入鼻胃管→確認位置→固定 l    指引症 :上消化道出血、預防吸入性肺炎、減壓、幫助進食 l    禁忌症:顱底骨折 (skull base fracture) 、顱底手術、頭頸部腫瘤、凝血功能異常、不能配合的病人 l    詳細步驟: 1.          自我介紹、確認身分、洗手、戴手套 2.          解釋置放原因及過程、請病人配合吞嚥 3.          解釋可能不適,例如鼻腔出血、噁心 4.          拉起簾子、請護理師陪同 5.          穿防護工具 u   看考場提供什麼工具,例如隔離衣 u   現實僅有戴手套口罩 6.         床頭搖高(順時鐘轉高,逆時鐘轉低) 7.          撕好固定用的膠帶 8.          將大針筒拉開、聽診器掛在脖子上準備 9.          測量鼻胃管插入長度 u   首先測量鼻子到耳垂的距離 ( 大約就是鼻子到鼻咽部的距離 ) u ...

動脈導管置放 arterial line placement

動脈導管置放    arterial line placement   l    備物 n    20 號針、酒精棉片、手套、 tagaderm 、貼紙 l    步驟 n    Allen’s test 測試 radial artery 及 ulnar artery 是否正常 n    擺位使手腕 overextension ,在手腕下方擺東西對此有幫助 n    找出血管位置 n    打開針的包裝至於旁邊 n    酒精棉片消毒皮膚表面及左手 n    左手再次確認血管博動 n    右手用拿筆的姿勢握住針, 30-45 度朝向身體近端入針,第一次下針的地方接近遠端較佳,這樣失敗時才能在近端繼續嘗試 n    回血時,將針降到 15 度 n    可以再向前推 1 mm ,因為回血的時候可能是針尖剛進入血管 n    用左手推軟管到底,理論上會十分順暢 n    左手壓住該動脈近端並拔出硬針,拔出硬針後血就不會從軟管流出 n    接上監控器械 n    注意三件事情 : 第一,紅圈內必須預留 2 mm 的軟管,在手從 overextension 恢復姿勢後才不會壓住皮膚 ; 第二,藍色箭頭處必須朝上,不能壓到皮膚以避免傷害 ; 第三,軟管必須朝向手臂中心 ( 也就是如果在 radial artery 就朝內放,如果在 ulnar artery 就朝外放 ) n    貼上 tegaderm 及貼紙固定

痰液培養sputum culture

痰液培養sputum culture 當收到一個懷疑肺炎的病人時,會用痰液培養來了解可能的致病菌,此時要注意一些重點: 第一: 評估痰液的品質及判斷可能的細菌種類 送痰液培養後,通常會一起做葛蘭氏染色(gram stain),如果結果顯示在低倍率視野(low-power field, LPF, 100X)下,上皮細胞(epithelial cells)<10個且多核型白血球(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, PMN) >25個,代表這個痰液品質良好,如果上皮細胞(epithelial cells)>25,就可能是口水而非痰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