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肌梗塞之診斷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
l 名詞定義
n 急性冠心症(acute coronary syndrome, ACS):用於說明一位病人有可能有或被確認為心肌缺血(myocardial ischemia),包含三種:ST上升型心肌梗塞(ST-segment
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, STEMI)、 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(non-ST
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, NSTEMI)、不穩定心絞痛(unstable
angina, UA)
n 心肌梗塞(MI):急性心肌損傷(acute
myocardial injury) + 心肌酵素的上下變動且至少一個數值> 99th percent upper reference limit (URL) +
臨床證據顯示急性心肌缺血,至少包含以下其中一項:
u 心肌梗塞之症狀
u 心電圖(ECG)新的缺血性變化
u 出現病理性Q波
u 具有顯示新的心肌停止或異常運動區域的影像證據,並且此區域與缺血病因相符
u 確認冠狀動脈血栓
n ST上升型心肌梗塞(STEMI):具有典型的心肌酵素上升或下降,且至少一個數值>
99th percent upper reference limit (URL),加上ST段上升或新左束支阻斷(left bundle branch block, LBBB)
u ST段上升之定義(無左心室肥大、左束支阻斷LBBB)
連續兩個導極(lead)有明確ST段上升,一般導極J-point上升≥0.1 mV(一格),V2、V3的規定如下:小於40歲男性≥0.25 mV、40歲以上男性≥0.2 mV(兩格)、女性≥0.15 mV;V3R、V4R的規定如下:小於30歲男性上升≥0.1
mV(一格)、其餘上升>0.05 mV(半格)
J-point的位置在QRS和T之間的交界處,找到J-point的方法如下圖,有些時候J-point並不明顯,可以利用同一張心電圖拉線去尋找,較為方便。
u Sgarbossa
criteria
用於判斷已有左束支阻斷(LBBB)之病人,判斷是否有ST段上升,≥3具有高特異度(98%)、低敏感度(20-36%),也就是,如果符合,高機率有ST段上升,但不符合不代表沒有,若使用modified Sgarbossa criteria,就不需要記分,只要發現就要高度懷疑。
項目 |
分數 |
與QRS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1 mV(一格) |
5 |
在V1-V3中,任一導極ST段下降≥0.1 mV(一格) |
3 |
與QRS不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5 mV(五格) 若ST上升量/S振幅≥0.25,會有更高的準確度,使用此法則不須記分。 |
2 |
u 心室起博(ventricular pacing)
常出現左束支阻斷(LBBB)的心電圖特徵,判斷標準為與QRS不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5
mV(五格)、與QRS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1 mV(一格)、在V1-V3中,任一導極ST段下降≥0.1 mV(一格),基本上和Sgarbossa criteria一模一樣
n 非ST上升型急性冠心症(non-ST
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, NSTACS):包含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 (NSTEMI)、不穩定心絞痛(UA),可能之心電圖(ECG)變化如下:
u ST段下降
出現在同組群兩個導程上之水平或往下之ST下降≥0.05 mV(半格)(此定義根據uptodate,和下圖的高度有些不同)
如何幫助判斷ST段下降呢?可以選在R波後面一格當作S波的結束點(黑線所指),之後觀察之後的1.5格有什麼變化(藍線所指),以此判斷,以下分享網路上的圖
u T波變化
出現在同組群兩個導程上之T波倒置≥0.1
mV(一格),及突出的R波或R/S比>1
u 病理性Q波
l 第一份心電圖並沒以明確Q波,但後來出現了
l V2–V3的Q波≥0.02秒,或V2及V3出現QS波,或在I,
II, aVL, aVF之Q波≥0.03秒,深度≥0.01mV
l Q波出現在V4-V6之同組群任何兩個導程(I,
aVL, V6或V4–V6或II,
III, aVF)
n 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
(NSTEMI):具有典型的心肌酵素上升或下降,且至少一個數值>
99th percent upper reference limit (URL),第一時間與不穩定心絞痛(UA)難以區分
n 不穩定心絞痛(UA):有急性冠心症(ACS)的症狀,但沒有心肌酵素變化,心電圖(ECG)上缺血性的變化則可有可無
l Joint
Task Force definitions
n 第一型:急性栓性冠狀動脈疾病(acute atherothrombotic coronary
artery disease)導致之心肌梗塞(MI),通常和脈粥狀硬化塊(atherosclerotic plaque)的破裂有關
n 第二型:與氧氣供需失調有關,可能與血管痙攣(vasospasm)、氧氣需求上升、冠狀動脈剝離(coronary dissection)有關,較常見於老人或女性
n 第三型:病人具有典型心肌梗塞(MI)之表徵,包含症狀及心電圖(ECG),但在死亡前並沒有血液檢體可證明此診斷
n 第四型a型: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(percutaneous
coronary intervention, PCI)相關之心肌梗塞(MI)
n 第四型b型:支架血栓(stent/scaffold
thrombosis)相關之心肌梗塞(MI)
n 第五型:冠狀動脈繞道手術(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, CAGB)之心肌梗塞(MI)
l 心絞痛之定義
n 一定是心絞痛:
會因為運動惡化之胸骨下不適,在肩膀、下頷、手臂內側具有輻射痛,且症狀在休息或服用nitroglycerin後10分鐘之內緩解。
Substernal
discomfort precipitated by exertion, with a typical radiation to the shoulder,
jaw or inner aspect of the arm relieved by rest or nitroglycerin in less than
10 minutes.
n 可能是心絞痛:
具有心絞痛大多數之特徵,但並非完全典型
n 可能不是心絞痛:
症狀整體而言不典型,並不符合心絞痛之特徵
n 一定不是心絞痛
與運動無關之胸部疼痛,很明確與心臟無關且無法用nitroglycerin緩解
l 資料來源:
n Uptodate: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
n Uptodate: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bundle branch block or a paced rhythm
n 心肌梗塞之重新定義與臨床分類,內科學誌 2013:24:1-11
n Sgarbossa, E. B., Pinski, S. L., Barbagelata, A., Underwood, D. A., Gates, K. B., Topol, E. J., ... & Wagner, G. S. (1996). 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evolv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eft bundle-branch block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34(8), 481-487.
n 警鐘想起(三):左支傳導阻滯的謬思,台灣急診醫學通訊第一卷第六期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