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心肌梗塞之診斷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

心肌梗塞之診斷  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 

l   名詞定義

n   急性冠心症(acute coronary syndrome, ACS):用於說明一位病人有可能有或被確認為心肌缺血(myocardial ischemia),包含三種:ST上升型心肌梗塞(ST-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, STEMI) ST上升型心肌梗塞(non-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, NSTEMI)、不穩定心絞痛(unstable angina, UA)

n   心肌梗塞(MI):急性心肌損傷(acute myocardial injury) + 心肌酵素的上下變動且至少一個數值> 99th percent upper reference limit (URL) + 臨床證據顯示急性心肌缺血,至少包含以下其中一項:

u  心肌梗塞之症狀

u  心電圖(ECG)新的缺血性變化

u  出現病理性Q

u  具有顯示新的心肌停止或異常運動區域的影像證據,並且此區域與缺血病因相符

u  確認冠狀動脈血栓

n   ST上升型心肌梗塞(STEMI):具有典型的心肌酵素上升或下降,且至少一個數值> 99th percent upper reference limit (URL),加上ST段上升或新左束支阻斷(left bundle branch block, LBBB)

u  ST段上升之定義(無左心室肥大、左束支阻斷LBBB)

連續兩個導極(lead)有明確ST段上升,一般導極J-point上升≥0.1 mV(一格)V2V3的規定如下:小於40歲男性≥0.25 mV40歲以上男性≥0.2 mV(兩格)、女性≥0.15 mVV3RV4R的規定如下:小於30歲男性上升≥0.1 mV(一格)、其餘上升>0.05 mV(半格)

J-point的位置在QRST之間的交界處,找到J-point的方法如下圖,有些時候J-point並不明顯,可以利用同一張心電圖拉線去尋找,較為方便。



u  Sgarbossa criteria

用於判斷已有左束支阻斷(LBBB)之病人,判斷是否有ST段上升,≥3具有高特異度(98%)、低敏感度(20-36%),也就是,如果符合,高機率有ST段上升,但不符合不代表沒有,若使用modified Sgarbossa criteria,就不需要記分,只要發現就要高度懷疑。

項目

分數

QRS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1 mV(一格)

5

V1-V3中,任一導極ST段下降≥0.1 mV(一格)

3

QRS不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5 mV(五格)

ST上升量/S振幅≥0.25,會有更高的準確度,使用此法則不須記分。

2

u  心室起博(ventricular pacing)

常出現左束支阻斷(LBBB)的心電圖特徵,判斷標準為與QRS不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5 mV(五格)、與QRS同方向之ST段上升≥0.1 mV(一格)、在V1-V3中,任一導極ST段下降≥0.1 mV(一格),基本上和Sgarbossa criteria一模一樣

n   ST上升型急性冠心症(non-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, NSTACS):包含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 (NSTEMI)、不穩定心絞痛(UA),可能之心電圖(ECG)變化如下:

u  ST段下降

出現在同組群兩個導程上之水平或往下之ST下降≥0.05 mV(半格)(此定義根據uptodate,和下圖的高度有些不同)

如何幫助判斷ST段下降呢?可以選在R波後面一格當作S波的結束點(黑線所指),之後觀察之後的1.5格有什麼變化(藍線所指),以此判斷,以下分享網路上的圖




u  T波變化

出現在同組群兩個導程上之T波倒置≥0.1 mV(一格),及突出的R波或R/S>1

u  病理性Q

l   第一份心電圖並沒以明確Q波,但後來出現了

l   V2–V3Q≥0.02秒,或V2V3出現QS波,或在I, II, aVL, aVFQ≥0.03秒,深度≥0.01mV

l   Q波出現在V4-V6之同組群任何兩個導程(I, aVL, V6V4V6II, III, aVF)

n   ST上升型心肌梗塞 (NSTEMI):具有典型的心肌酵素上升或下降,且至少一個數值> 99th percent upper reference limit (URL),第一時間與不穩定心絞痛(UA)難以區分

n   不穩定心絞痛(UA):有急性冠心症(ACS)的症狀,但沒有心肌酵素變化,心電圖(ECG)上缺血性的變化則可有可無

l   Joint Task Force definitions

n   第一型:急性栓性冠狀動脈疾病(acute atherothromb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)導致之心肌梗塞(MI),通常和脈粥狀硬化塊(atherosclerotic plaque)的破裂有關

n   第二型:與氧氣供需失調有關,可能與血管痙攣(vasospasm)、氧氣需求上升、冠狀動脈剝離(coronary dissection)有關,較常見於老人或女性

n   第三型:病人具有典型心肌梗塞(MI)之表徵,包含症狀及心電圖(ECG),但在死亡前並沒有血液檢體可證明此診斷

n   第四型a型: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(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, PCI)相關之心肌梗塞(MI)

n   第四型b型:支架血栓(stent/scaffold thrombosis)相關之心肌梗塞(MI)

n   第五型:冠狀動脈繞道手術(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, CAGB)之心肌梗塞(MI)

l   心絞痛之定義

n   一定是心絞痛:

會因為運動惡化之胸骨下不適,在肩膀、下頷、手臂內側具有輻射痛,且症狀在休息或服用nitroglycerin10分鐘之內緩解。

Substernal discomfort precipitated by exertion, with a typical radiation to the shoulder, jaw or inner aspect of the arm relieved by rest or nitroglycerin in less than 10 minutes.

n   可能是心絞痛:

具有心絞痛大多數之特徵,但並非完全典型

n   可能不是心絞痛:

症狀整體而言不典型,並不符合心絞痛之特徵

n   一定不是心絞痛

與運動無關之胸部疼痛,很明確與心臟無關且無法用nitroglycerin緩解

l   資料來源:

n   Uptodate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

n   Uptodate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bundle branch block or a paced rhythm

n   心肌梗塞之重新定義與臨床分類,內科學誌 2013241-11

n   Sgarbossa, E. B., Pinski, S. L., Barbagelata, A., Underwood, D. A., Gates, K. B., Topol, E. J., ... & Wagner, G. S. (1996). 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evolv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eft bundle-branch block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34(8), 481-487.

n   警鐘想起():左支傳導阻滯的謬思,台灣急診醫學通訊第一卷第六期

n   https://litfl.com/j-point-ecg-library/

n   https://www.unm.edu/~lkravitz/EKG/stdepression.html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鼻胃管置入nasogastric tube insertion (OSCE攻略)

鼻胃管置入 nasogastric tube insertion (OSCE 攻略 ) 簡單步驟 : 解釋 →保護隱私→坐起身→準備工作→插入鼻胃管→確認位置→固定 l    指引症 :上消化道出血、預防吸入性肺炎、減壓、幫助進食 l    禁忌症:顱底骨折 (skull base fracture) 、顱底手術、頭頸部腫瘤、凝血功能異常、不能配合的病人 l    詳細步驟: 1.          自我介紹、確認身分、洗手、戴手套 2.          解釋置放原因及過程、請病人配合吞嚥 3.          解釋可能不適,例如鼻腔出血、噁心 4.          拉起簾子、請護理師陪同 5.          穿防護工具 u   看考場提供什麼工具,例如隔離衣 u   現實僅有戴手套口罩 6.         床頭搖高(順時鐘轉高,逆時鐘轉低) 7.          撕好固定用的膠帶 8.          將大針筒拉開、聽診器掛在脖子上準備 9.          測量鼻胃管插入長度 u   首先測量鼻子到耳垂的距離 ( 大約就是鼻子到鼻咽部的距離 ) u ...

動脈導管置放 arterial line placement

動脈導管置放    arterial line placement   l    備物 n    20 號針、酒精棉片、手套、 tagaderm 、貼紙 l    步驟 n    Allen’s test 測試 radial artery 及 ulnar artery 是否正常 n    擺位使手腕 overextension ,在手腕下方擺東西對此有幫助 n    找出血管位置 n    打開針的包裝至於旁邊 n    酒精棉片消毒皮膚表面及左手 n    左手再次確認血管博動 n    右手用拿筆的姿勢握住針, 30-45 度朝向身體近端入針,第一次下針的地方接近遠端較佳,這樣失敗時才能在近端繼續嘗試 n    回血時,將針降到 15 度 n    可以再向前推 1 mm ,因為回血的時候可能是針尖剛進入血管 n    用左手推軟管到底,理論上會十分順暢 n    左手壓住該動脈近端並拔出硬針,拔出硬針後血就不會從軟管流出 n    接上監控器械 n    注意三件事情 : 第一,紅圈內必須預留 2 mm 的軟管,在手從 overextension 恢復姿勢後才不會壓住皮膚 ; 第二,藍色箭頭處必須朝上,不能壓到皮膚以避免傷害 ; 第三,軟管必須朝向手臂中心 ( 也就是如果在 radial artery 就朝內放,如果在 ulnar artery 就朝外放 ) n    貼上 tegaderm 及貼紙固定

痰液培養sputum culture

痰液培養sputum culture 當收到一個懷疑肺炎的病人時,會用痰液培養來了解可能的致病菌,此時要注意一些重點: 第一: 評估痰液的品質及判斷可能的細菌種類 送痰液培養後,通常會一起做葛蘭氏染色(gram stain),如果結果顯示在低倍率視野(low-power field, LPF, 100X)下,上皮細胞(epithelial cells)<10個且多核型白血球(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, PMN) >25個,代表這個痰液品質良好,如果上皮細胞(epithelial cells)>25,就可能是口水而非痰液。